第18章 孔端友登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声,石秀掀帘而入,手里攥着一封急报,沉声道:“头领,河北来报!”
nbsp王伦接过急报,快速扫了一遍,递给孔端友:“衍圣公自己看吧。”
nbsp孔端友展开信纸,手指不住颤抖。上面写着:种师道在河北与田虎大战三月,朝廷连下十二道圣旨催战,种帅无奈仓促出兵,于武强县中伏,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淮西王庆攻破楚州,梁方平所部损失惨重;江南方腊袭取睦州,刘光世部望风而逃,如今三路反贼势大,朝廷调集兵力围剿,已无暇他顾。
nbsp“这……”孔端友眼前阵阵发黑,他一直以为朝廷虽弱,终究是天下共主,只要缓过劲来,必会收拾梁山。可眼前的急报却像一盆冰水,浇灭了他最后的侥幸——种师道是大宋名将,连他都败了,梁方平、刘光世亦是宿将,竟不堪一击。
nbsp“衍圣公现在觉得,朝廷还有力气来兖州问罪么?”王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个个月前在曲阜,你说孔家世代忠义,可忠义不是死守着将倾的大厦。大宋的气数,怕是真要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孔端友瘫坐在椅上,手中信纸飘落在地。他想起分田时,张二捧着田契哭红的眼;想起义学里,贫家孩童握着毛笔的专注模样;想起孔端操私通辽人时那句“留条后路”——原来真正该留后路的,不是依附外寇,而是放下那些早已腐朽的特权,回到圣人“仁者爱人”的根本上。
nbsp“王寨主……”他声音干涩,“你要孔家如何做?”
nbsp王伦见他神色松动,缓声道:“很简单。第一,开放孔庙,无论贵贱,皆可入内祭拜,废除香火钱,庙中洒扫交由百姓轮值,孔家只需派学识深厚者讲解圣人之道即可。”
nbsp“第二,曲阜所有田产,包括学田、祭田,尽数登册,交由梁山与孔家共同掌管。该分的分,该租的租,租金用于办学与赈济,账目定期公示,不容私藏。”
nbsp“第三,兖州官员任免,孔家不得再插手。梁山已派戴宗联络各州府,往后官员需经百姓推举、实绩考核方能任用,若有贪腐,无论出身,一律严惩。”
nbsp他看着孔端友:“至于孔家,只需安心办学授课,将圣人之道教给百姓,教他们知礼义,明是非。这才是孔家该做的事,不是么?”
nbsp孔端友沉默良久,厅外传来操练的呼喝声,整齐有力,带着一股生生不息的朝气。他想起年少时读《论语》,读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时只当是书斋里的道理,如今才懂,所谓教化,从不是靠着特权压人,而是要让百姓从心底里信服。
nbsp“好。”他终于开口,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我答应你。孔家愿废特权,开庙册田,专心办学。只是……”他抬头看向王伦,“若日后真有改天换地之时,还望寨主记得,孔家守的不是哪朝哪代的江山,是圣人留下的那点念想。”
nbsp王伦起身,郑重一揖:“公放心。只要孔家能守住‘有教无类的初心,梁山便会护曲阜百姓一日安稳。”
nbsp孔端友亦起身还礼,走出议事厅时,正见夕阳落在郓州城头,将砖墙上“替天行道”四个大字照得金光闪闪。他忽然想起临行前,义学里的孩童捧着刚写的字给他看,歪歪扭扭的“仁”字,却比孔府珍藏的古帖更让人心头发热。
nbsp马车驶离郓州时,孔端友掀开帘角回望。王伦仍站在城门口,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知道,从今日起,孔家要走的路,不再是靠着朝廷的封赏与特权,而是要踩着曲阜的泥土,把圣人的道理种进百姓的日子里——就像那些分到田产的农户,要把麦种播进地里,等着来年的收成。
nbsp秋风掠过原野,吹得路边的玉米叶沙沙作响。孔端友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三个月后曲阜田垄里的麦香。他想,或许王伦说得对,这天下的道理,终究要长在土里,活在人心里,才算真正扎下了根。
喜欢。
第18章 孔端友登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