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师从民间,汲取智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雄英望着殿外春雨如织,轻声道:"为君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朕这次私访,看到了改革带来的成果,也发现了诸多不足。治国如行船,既要把舵有力,也要随机应变。唯有不断调整,才能行稳致远。"

    他转向众臣,声音坚定:"诸位爱卿,朕已拟定这二十三项改革举措,望你们各司其职,尽快落实。大明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明仁宗二十二年秋,杭州城外十里,钱塘江支流旁的农田已是一片金黄。秋高气爽,微风拂过稻浪,泛起层层涟漪。

    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中年书生,手持竹简,脚步轻快地走在田埂上。若仔细看去,会发现这"书生"腰背挺直,举止间隐约透着一股威严——他正是换上便装出行的朱雄英。

    "沈老先生家可是在前方?"朱雄英向一位正在田间收割的农夫问道。

    "前面竹林旁那座三间青瓦房就是沈璧老先生家,客官找他有事?"农夫抬头回答。

    朱雄英微笑道:"久闻沈先生改良的水稻种植之法能使产量提高三成,特来求教。"

    农夫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沈老先生确实有一套种稻的好法子,不过他脾气古怪,不轻易传人啊。"

    朱雄英拱手致谢,继续前行。片刻后,他来到一座简朴的农家院落前。院内,一位银发老者正弯腰在晒谷场上摊开稻种,仔细挑选。

    "敢问可是沈璧老先生?"朱雄英站在院门外,恭敬地问道。

    老者抬头瞥了他一眼:"正是老朽。你是何人?"

    朱雄英深深一揖:"在下姓朱,是南京一家学堂的教书先生。慕闻老先生在水稻种植上有独到心得,特来求教。"

    沈璧打量着朱雄英,眉头微皱:"现在的读书人,竟也对农事感兴趣?"

    "民以食为天,粮食乃国之根本。在下虽读圣贤书,却深知不懂农事,便是不懂治国之本。"朱雄英诚恳地说道。

    沈璧闻言,脸色稍霁:"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老朽的方法不是光听就能学会的,要亲自下田才行。你这双细皮嫩肉的手,怕是拿不了锄头吧?"

    朱雄英微微一笑,展示自己的双手:"这双手虽不及老先生粗糙,但也不是没干过活的。在下愿意虚心学习,亲自实践。"

    沈璧看着朱雄英的真诚眼神,终于点点头:"既然如此,明日卯时来我田里,我教你如何选种、浸种。记住,农事马虎不得,一步错,步步错。"

    就这样,朱雄英开始了他的"田间课程"。第一天,沈璧教他如何选择饱满的稻种,并用特制的盐水溶液浸泡,剔除浮起的瘪种。第二天,他学习了育秧技术,沈璧独创的"密育稀插"法能大大节省种子用量。第三天,他亲手将秧苗插入泥土,领悟了"浅插三指深,根深苗壮"的奥秘。

    连续七日,朱雄英跟随沈璧下田实践,从插秧、施肥到水管理、除草、防虫,事事亲为,

第160章 师从民间,汲取智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