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师从民间,汲取智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渐渐掌握了这套完整技术。
"你这娃子悟性不错,"第七天傍晚,沈璧抚着胡须赞道,"七天就学会了我琢磨几十年的东西。只是我好奇,你一个教书先生,学这个做什么?"
朱雄英诚恳地回答:"天下学问,不分高下。沈老先生的种稻法若能推广全国,将使多少百姓免于饥饿?这比我教的诗书礼仪重要得多。"
沈璧闻言,眼中泛起泪光:"老朽种了一辈子田,从未想过自己的方法竟有这般价值。你若真能带回学堂教给学生,也算我这辈子没白活了。"
离别之日,沈璧赠予朱雄英一包精选的水稻种子:"这是老朽多年选育的良种,你带回去试种吧。"
朱雄英深深一揖:"沈老先生的恩情,在下铭记于心。他日若有成果,必当告知。"
这只是朱雄英"师从民间"计划的开始。接下来半年,他辗转各地,向二十多位各行各业的民间高手学习。
在山西大同煤窑,他拜访了有"火眼金睛"之称的老矿工王铁柱,学习辨别煤质的方法。王铁柱教他如何通过煤块的颜色、纹理、燃烧时的气味判断煤炭品质。这些经验对改进冶炼技术至关重要。
在江南松江府,朱雄英向织娘张巧云学习评判丝绸品质的技巧。张巧云年过五旬,从六岁起便在织房工作,对丝线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她教朱雄英如何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来判断丝绸的优劣,这些方法远比朝廷的标准检验更为精准。
在福建福州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船长教他观天测风的经验。这些只有在长年海上生活的人才能积累的知识,对改进航海技术大有裨益。
一次,朱雄英来到苏州城,拜访了一位名叫陆木匠的老匠人。这位老人家族六代制作家具,对各类木材特性了如指掌。
"这张桌子的用料太浪费了!"陆木匠看着朱雄英带来的宫廷家具图样,毫不客气地批评道,"这里用的是整块黄花梨,但实际上只需用薄片贴面就够了,内部可用普通木材。这样既美观,又省料。"
朱雄英不仅不恼,反而虚心请教:"还请老先生指点改进之处。"
陆木匠于是详细讲解了如何在保证美观和品质的前提下,节约用材。"木头是活的,要顺着它的纹理去利用它,不能逆着来。"老人边说边示范,朱雄英认真记录。
回京后,朱雄英立即下令改革皇宫家具制式,采用陆木匠的建议,大大节省了珍贵木材的使用量。
这些经历让朱雄英深刻认识到,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实用智慧,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明仁宗二十三年春,朱雄英召集内阁大臣,分享了他"师从民间"的心得。
"朕这半年来,拜访了二十多位民间能工巧匠,受益匪浅。"朱雄英环视众臣,诚恳地说,"这些普通百姓,虽不识字,却在各自领域积累了极为精湛的技艺和经验。这些都是我大明宝贵的财富,不应被埋没。"
第160章 师从民间,汲取智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