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全能宗师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6章 王振华的震撼[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就是我要跟您说的事儿了。”

    易红军嘴角上扬,脸上挂着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见王振华又快着急起来,于是解释道:“王叔,这屏幕就是我接下来要研发的科技,我称之为热感应触摸控制屏幕技术,简称触摸屏。”

    王振华听得很认真,听完之后他追问道:“这触摸屏很难制造吗?”

    “当然。”易红军点点头。

    1967年:第一块触摸屏诞生人们普遍认为,美利坚马文镇皇家雷达研究所的约翰逊(e.a.johnson)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触摸屏概念的人。

    1965年,这位普通的计算机研究员在《电子通报(electronics—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触摸面板:一种新的电脑输入设备》,并在里面描述了自己对电容式触摸屏的设想:屏幕的主体是一块复合的玻璃屏,内表面涂有一层名为ito的金属氧化物,四角有四个电极。

    当手指头触碰到玻璃屏的时候,由于人体自带的电场,会令手指头和玻璃内层的金属层形成一个电容,从而“吸走”该位置的少量电流。

    这个“泄漏”的电流是从四个电极流出来的,而且理论上流经不同电极的部分与手指头到电极的距离成正比。

    通过控制器的精密计算,就可以准确地得到手指头的位置。

    两年后,约翰逊将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触摸屏,并将这块触摸屏的照片和触摸屏基本原理图发表在了一本名为《工效学(ergonomics)》的杂志上。

    这是一块虽然笨重但很令人耳目一新的屏幕,在约翰逊的设计下,甚至有种魔术般的效果:无论手指头点到哪里,屏幕就会在该处发出亮光。

    当然,约翰逊的这个发明也有着致命的缺点:首先,它只能计算一个手指头的位置,如果屏幕上有多处接触,控制器的计算就会变得混乱;另外,这块屏幕对接触的感应是“非黑即白”的,它只记录两种信息:有接触,或者没有接触。它不能感知接触时的力度,轻轻掠过和重重按下对它来说都是一样的。

    约翰逊的触摸屏诞生后的第二年,欧洲核原子能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便向他提出了合作邀请——他们开始一起研究一种用于空中指挥航空的新系统。

    由于这份工作并不需要触摸屏有太多的功能,只要定位位置精确就可以了,所以刚刚提到的那些缺点可谓是瑕不掩瑜。综上所述,约翰逊的电容触摸屏本应该大有作为,但“不幸”的是,就在不久之后,他的后来者开发出了更加灵敏、更加智能的触摸屏。

    于是,电容式触摸屏还没来得及吸引大众的关注,便被后者耀眼的光芒掩盖住了。

    最后,只有英格兰航空管理局向约翰逊伸出了橄榄枝——触摸屏指挥系统从1973年开始投入使用,一直工作到了90年代末。

    总之,虽然海外已经有了触控屏,但依旧很落后,而易红军设计的触摸屏可和它不一样,要比它先进多了。

    首先就是易红军的触摸屏是热感应,并不是通过所谓的生物电定位,操控性上面比它更顺畅。

    其次,容错率。

    易红军的热感应触摸屏,容错率更高,也不可能出现漏电的情况,其中涉及到技术并不是他们短时间内能破解的。

    当然,破解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毕竟人家也有基础,不过一步先步步先。

    只要易红军研究不断,那他的技术就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点毋庸置疑。

    易红军简单的将技术解释了一遍,王振华听是听了,但就是听不懂。

    易红军讲的每一个字他都认得,但组合到一起他就蒙圈了。

    “算了算了。”

    王振华摆摆手,说道:“既然你又把握就好,你放心去干,我这边尽量为你牵线搭桥。”

    “王叔,谢谢您。”

第246章 王振华的震撼[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