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血战铜谷 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60;62; 正因为如此,瓦伦丁采取了传统的大方阵阵型,即火枪手在前射击,长枪兵居后掩护。枪弹无眼,任你功夫再好也是一枪放倒,对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西班牙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稳妥又划算的买卖。60;62; 撤开了三道拒马,西班牙人和明军的距离便不到一百米。按照西班牙人的习惯,他们会在五六十米左右开火。在这个射程上,滑膛枪的有效命中率能达到两成左右。60;62; 前线的指挥官下令停止前进,第一排的三百余名火绳枪手举起了枪。虽然受限于火绳枪本身的性能,西班牙人不可能像明军那样在第一排挤上五百多个人,但他们也有补充火力的办法,那便是“排射”,顾名思义就是一排排轮换着射击。60;62; 这种射术在东西方都有流传,沐王爷用它在云南打过大象,杂贺众用类似的“吊瓶击”打过织田信长。(日本的三段击出现在江户幕府。织田信长并没有发明过三段击,没有任何第一手史料记载过这一战术,至于为什么日本人都信这个,大抵是三人成虎吧。但织田信长的确是东方第一个把火枪大规模集中使用的人。)而且早在汉朝中国人就有用弩来打“三段击”的战术。60;62; 这种换排射击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火力投射的连续性,可以对敌方的士气,尤其是骑兵的士气造成沉重的打击,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60;62; 然而这划的是上个时代。如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是“古斯塔夫惊雷”,也就是齐射。一次猛烈的齐射可以极大的打击敌方的士气,对于喜欢排成方阵的西班牙人来说更是如此。但这是在横队能够充分展开的情况下——眼下双方都挤在山谷里,若是只有第一排齐射,那无异于自断手脚浪费火力,但如此密集的阵型使得明军根本没有办法换排。60;62; 看到望远镜中的情景,瓦伦丁轻蔑的笑了“蠢货,你们以为西班牙人都是泥捏的不成?”60;62; 面对即将开始“三段击”的西班牙人,明军并没有疏散阵型以便于换排。相反,明军摆出了史无前例的密集阵型。第一排半蹲,第二排同样半蹲,只是微微错开,将枪口从第一排的缝隙中伸出去。第三排保持站姿,第四排依样错开。占全员半数的两千火枪举了起来,两千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了西班牙人,着实令第一排的西班牙人不寒而栗。但瓦伦丁却对此嗤之以鼻:“单凭两千人的齐射就想打垮西班牙人?等你们装弹的时候这里能轮换四五排了。我们有五倍的人数优势,怎么可能在消耗战上输给你们?”60;62; 片刻后,西班牙人开火了。雷鸣之后,三百发子弹飞射出,十几名靖海兵应声倒下。放完枪的第一排提枪后撤,第二排随之补上,第三排也握紧了手中的枪准备射击。这其实是比较原始的排射——若是在百年以后,换排不需要跑动,只各排射击后依次蹲下即可。只是在十七世纪几乎没有人会蹲着装填笨重的火绳枪。60;62; 第一轮排射后,预料之中的齐射并没有到来。面对西班牙人的排射,所有明军都只是举枪不发,只有两翼最边缘的射手发动了射击。60;62; 仿佛是点燃了爆竹的火星一般,明军士兵以三人为一组从两边至中心一组一组扣动了扳机。如火炬接力一般,只有身侧的士兵开枪后这名士兵才得以发射枪弹。传到阵列最中心竟然花了二十多秒,站在中间的几名士兵已经汗如雨下——在敌人已经开火的时候却要忍耐着不扣下扳机,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极大的定力。尤其是在敌人一排一排射击的时候,这种纪律性就更加难能可贵。而这种纪律性所造就的战术便是排射的进化版——轮射。60;62; 中心的士兵开枪后,最边缘的士兵早已装填完毕,又是一轮循环开始。枪声如浪潮一般,一浪接着一浪,汇成了几乎重合在一起的“撕布声”。子弹暴雨一般接连不断地射向西班牙人,如同重机枪向西班牙人扫射一般。60;62; 铅弹之雨永不停歇,打完第一枪正准备后撤的西班牙人开始接连不断地倒下去。五十米的距离虽然命中率不高,但得益于接连不断地射击,每一刻都有西班牙人中枪倒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接连不断地惨叫声,而且随着倒地人数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响。60;62; 如果说排射是为了削弱敌人的士气,那么这种拿破仑时代精锐步兵才能练得出的“轮射”便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压榨敌方士气的撒手锏。第九十七章 血战铜谷 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