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唐朝当国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九十五章 维护李治[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恪和别的被称为王爷的人可不一样,他是个很多年的实权型人物,而且在天下的威望也比别人大了不至一点半点。

    东南半壁江山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的堆积如山,虽然说是殷元出的主意,但当年推行早稻种植的,却是李恪。而且,南方工业的兴起,李恪也功不可没,到了李治这里,他又经营起了海洋,以琉球为跳板,使大唐的势力范围极大的扩大了。这样的人物进京,无疑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就算是手里没了东南,没了琉球,李恪还是李恪,入了朝很可能成为新的实权人物,到时候朝堂上的局势,恐怕就有点变化了。

    但是,李恪什么都没有接受,他入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思念故土,如果李治一定要安置了自己,自己就带着家眷离开,再回琉球待着去。

    所以,最后李恪弄了个开府仪同三司,参与朝政,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以说很闲散了。而这个时候,殷元也渐渐开始隐退幕后,因为他如果不在朝堂,依然可以找很多事情可以做,而李治深知这一点,所以总是对下面的人说,没什么大事就别总是打扰殷元了。

    于是,殷元和李恪,倒是得到了很多一起消遣的机会。整个朝堂上,少有像他们俩一样闲的人,整天不务正业,搞得像老年人一样。

    本来一切都在向好发展,但是李治却病了,这无疑是有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武后没有李治压制,恐怕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武后开始插手政治,并且渐渐壮大,作为吴王的李恪对这件事深恶痛绝,但是毕竟自己是个做臣子的,而且还是个曾经竞争过天子位置的人,身份敏感,所以一句话都没说。

    但是,殷元了不太愿意惯着对方,武后培植自己的势力无所谓,但是不要过火,过火了就再砍一次她的手。

    于是,殷元在这种时候,执掌了兵部,李恪执掌了吏部,也算是李治看出来了点苗头,用来平衡武后的势力了。

    朝中的老臣,武后也有所忌惮,如李?拗?鳎?诰?泻统?械纳??疾蝗菪£铮??蛭?笤?拇嬖冢??孟裼行┪薮ο率值囊馑肌

    殷元无意维护封建王朝的正统,但是他必须维护和自己的学生李治,还有他的后代,甚至是自己和李恪。武后的心狠手辣,有时候想起来就让人很是忌惮。

    武后提出二圣临朝的时候,殷元直接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因为他说自己听说隔海相望的倭国统治者被称为天皇,但是国体甚小,人也不怎么开化,就像是部落首领一样。所以,堂堂的大唐,怎么能学一个弹丸小国,把自己的国君称为天皇呢!

    这也许只是个借口,但是李治和武后都知道了殷元的意思,那就是这件事殷元不支持。李治左思右想,还是就此作罢。殷元甚至还问武后,以前武德年间的时候,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从此之后天下就没有尚书令了,要是感兴趣,就做个尚书令吧!

    李世民裁撤尚书令的具体原因已经没办法说清楚了,有可能是为了避讳,但是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尚书令的职权范围是管理政务,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这个职位,从隋代杨素的时候,就已经是个虚衔了。

    武后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好好的皇后,如做一个臣子,那不是她的作风。而且,恢复尚书令这种事,本来就阻力重重。

    不久之后,几次推脱没有做宰相的殷元,终于做了尚书左仆射,开始了辅国的生涯。但是,让他像房玄龄、长孙无忌那样被累死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又开始了最擅长的改革,处理政务也很有特色。甚至,他还在尚书省搞出了一个智囊团,都是一个官职不高的人,但是却能女出谋划策,决定大事。

第八百九十五章 维护李治[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