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伦逆天改命称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章 清除孔家败类[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你私通外寇,欺压百姓,已不配为孔氏子孙。”孔端友声音冷硬,“按家法,当逐出宗族,交由王寨主依律处置。”

    nbsp孔端操瘫在地上,面如死灰。百姓们见衍圣公如此果决,怒气消了大半,有人喊道:“衍圣公明事理!”

    nbsp王伦点头:“衍圣公既有担当,梁山便信你一次。”他转向武松,“把孔端操及其党羽(孔福、孔显等人)带走,查实罪证后,按梁山规矩办——抢人者偿人,夺产者还产,通敌者……按大宋律,该凌迟的,绝不姑息。”

    nbsp武松应声上前,将哭嚎的孔端操等人拖了下去。

    nbsp孔端友望着他们被押走,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已恢复镇定。他转向广惠:“大师搜出的金银,尽数拿出赈灾;府中账房打开,让百姓代表与梁山弟兄一同清点地契,该分的分,该还的还。”又对身后长老道:“去把学田的地契整理出来,划出三成给无地农户,余下的……扩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念书识礼。”

    nbsp“兄长,学田乃先祖所留……”有长老欲言又止。

    nbsp“圣人说‘有教无类,连百姓的温饱都顾不上,还谈什么教化?”孔端友语气坚定,“就这么办。”

    nbsp那五十个郓州农户跟着孔家族人进了账房,张二攥着自家田契,见孔端友亲自站在廊下监督,忍不住道:“衍圣公,俺们不是要毁孔家,就是想有口饭吃。”

    nbsp孔端友看着他手里磨得发亮的田契,苦笑一声:“该是孔家向你们赔罪才是。这些年……是孔家忘了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日头过午,文庙前那通《讨梁山檄文》碑还立在那里,只是“乱臣贼子”四字已被人用泥抹了。有百姓提着水桶过来,要把碑上的字洗得干干净净:“衍圣公认了错,这碑就不该再立着。”

    nbsp王伦站在街心,看着孔端友指挥族人分地契、送还女子,看着百姓们捧着新地契喜极而泣,忽然对闻焕章道:“这孔端友,倒还有几分圣人后裔的样子。”

    nbsp闻焕章捋着胡须:“乱世之中,能守住‘忠义二字的,不多了。”

    nbsp吕方派人来报,兖州通往辽境的要道已守住,孔端操派去联络辽人的信使也被截了,搜出的回函上,辽将言“若真降,衍圣公之位可保”。王伦看了一眼,递给孔端友:“衍圣公自己留着吧。”

    nbsp孔端友接过回函,看罢撕碎,沉声道:“孔家的路,该自己走,不用外寇施舍。”

    nbsp队伍返程时,曲阜百姓夹道相送,有人把新蒸的麦饼塞给亲卫,有人对着王伦的背影作揖。王伦回头望去,孔端友正站在孔府门前,看着农户们扛着农具走向新分的田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nbsp“头领,”武松忍不住问,“真信这衍圣公能办好?”

    nbsp“信不信,看麦子熟了就知道。”王伦一扬马鞭,“走,回郓州。”

    nbsp马蹄声渐远,曲阜的炊烟与郓州的炊烟在风里交融。王伦知道,孔端操这一支被逐后,孔端友或许真会在日后的乱世中坚守曲阜,但至少此刻,他守住了“还田于民”的诺。而那被泥抹掉的檄文碑,后来被改刻了“耕读传家”四字,立在义学门前——就像孔端友说的,圣人的道理,终究要种在田地里,长在百姓的日子里,才不算枉费。

    喜欢。

第17章 清除孔家败类[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