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都察风雷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翌日,巳时。
nbsp都察院议事厅内,光线透过高窗棂格,切割成一道道斜长的光柱,光柱中尘埃无声飞舞。空气仿佛凝固了,弥漫着一种沉甸甸的、令人呼吸不畅的凝重。右佥都御史孤穆之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玉带束腰,端坐于主位之上,身形挺拔如松,神色平静无波,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沉静地扫视着下首众人,如同古井深潭,不起微澜,却自有千钧之重。
nbsp左佥都御史李崇山,端坐于下首左侧首位(因右尊左卑,李崇山坐于穆之左下首),脸上维持着惯常的温和笑容,三缕长须一丝不乱。然而,那看似平静的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鹰隼般的审视与不易察觉的冰冷,如同潜伏在草丛中的猎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猎物的一举一动。他的指腹,在袖中无意识地捻动着一颗光滑的玉珠。
nbsp下方,京畿道掌道御史周远山居中而坐,面容方正,眼神沉稳内敛,仿佛一尊石佛。两侧则依次坐着负责具体监察事务的几位御史:孙启明(漕运)、赵德海(盐课)、钱广禄(仓场)。个个正襟危坐,腰背挺得笔直,神情肃穆得近乎僵硬,目光低垂,不敢与主位上这位地位高于李崇山的右佥都御史有过多接触,整个议事厅内落针可闻,只有微不可闻的呼吸声。
nbsp“诸位,”孤穆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不高,却异常沉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今日召集诸位,是想详悉京畿道近期监察要务。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一举一动皆关国体,尤以漕运、盐课、仓场等关乎国计民生之根本为重。孙御史,”他的目光精准地落在漕运御史孙启明身上,“就从你开始,说说漕运方面的情况。”
nbsp被点名的孙启明,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面皮白净,此刻却显得有些紧绷。他连忙起身,动作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拱手道:“回禀孤大人!京畿漕运,承蒙圣恩浩荡,去岁以来,在总督衙门与各仓场协力整饬之下,运转尚属…尚属平稳。”他顿了顿,眼神飞快地瞥了一眼李崇山的方向,继续道:“虽偶有…偶有极个别小吏,借查验、过闸之机,索要些‘润闸银、‘过坝钱等沿袭陋规,下官已会同相关衙门,严加申饬,并责令其整肃吏治!此类现象已…已大为收敛。下官目前主要精力,在于核查漕粮损耗实数、督促各帮按期清运,确保京师百万军民粮储供应无虞,绝无差池!”他汇报得看似条理清晰,实则避重就轻,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于“零星陋规”、“已大为收敛”,描绘出一幅“瑕不掩瑜”的太平画卷。
nbsp孤穆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手指在紫檀木宽大的椅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划过冰凉的纹理。待孙启明说完,他才抬起眼,目光平静却极具压力:“孙御史所言‘零星陋规,可有具体案卷呈报?涉事人员如何处置?后续巡查,可曾发现再犯之实据?”
nbsp孙启明喉结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额角似乎有微光一闪而过,强自镇定道:“回孤大人…此类案件,多系口头索要,查无…查无实据文书。涉事人等多为底层小吏,下官已责令相关衙门将其调离原职,以儆效尤。后续…下官亦加强了沿河各闸、坝口的巡查力度,暂…暂未发现再犯情事。”他巧妙地用“查无实据”、“调离原职”、“暂未发现”编织成一张滴水不漏的网,既无实质证据链,也无严厉惩处措施,将敷衍塞责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nbsp孤穆之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盐课御史赵德海,那是个肤色黝黑、嗓门洪亮的汉子:“赵御史,盐课乃朝廷命脉,京畿盐引发放、盐商行销、盐税征收,可有不法情弊?”
nbsp赵德海声如洪钟,起身拱手:“回孤大人!京畿盐务,一向由盐运使司主理,下官职在监察!盐引发放,皆有朝廷定规,数目清晰;盐商行销,皆在掌控之中,井然有序!唯有一些…一些不入流的乡野小贩,为避税赋,时有夹带私盐之举,下官已协同五城兵马司,于各城门要道严加缉查!成效…成效显着!”他同样将问题压缩到“小贩夹带私盐”的层面,并以“成效显着”一笔带过,仿佛京畿盐务固若金汤。
nbsp轮到仓场御史钱广禄,汇报更是简短有力,如同背书:“各仓场粮储充盈,防火防盗措施得当,账目清晰,下官每日巡查,不敢有丝毫懈怠,并无…并无疏漏!”
nbsp三位御史的汇报,如同经过精心排练的戏文,口径惊人地一致:问题有,但都是“小”问题,且已“处理妥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整个议事厅的空气,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油彩粉刷过,弥漫着浓重的粉饰太平与讳疾忌医的气息,令人窒息。
nbsp李崇山适时地捋了捋长须,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长者般欣慰的笑容,温言补充道:“孤大人,您看,京畿道在周掌道与诸位御史同心戮力、夙夜匪懈之下,虽偶有微瑕,然大体清明,运转有序。大人初履新职,或可多熟悉些时日,待洞悉全局脉络,再行定夺施政方略,亦为稳妥。”这话语看似恭敬体贴,实则绵里藏针,是在不动声色地暗示穆之:现状很好,无需你来搅动风云,你这位新官,最好安分守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孤穆之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极淡的笑容,眼神却骤然变得锐利如出鞘的寒刃,缓缓扫过厅内每一个人的面孔,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的重量,让被注视者心头一沉。他并未直接驳斥三人的汇报,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沉默如石的掌道御史周远山:“周掌道,你是京畿道主官,统揽全局。方才三位御史所言,你可有补充?对辖内情势,作何观感?”
nbsp周远山缓缓起身,动作沉稳,他面容方正,眼神古井无波,声音平缓得像一潭深水:“回孤大人,孙、赵、钱三位御史所言,皆属实情。京畿道事务,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能维持如今大体平稳之局面,实属不易。下官…下官以为,”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当务之急,确在于一个‘稳字。不宜操之过急,以免举措失当,反生枝节,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他态度看似不偏不倚,言辞圆滑如鹅卵石,既未直接反驳三位御史的“太平”奏报,又巧妙地呼应了李崇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核心论调,将自己稳稳地置于“老成持重”的位置上。
nbsp孤穆之心底冷笑更甚。这周远山,果然是李崇山一系的中坚,深谙“和光同尘”之道,在维持现状、压制异动上,早已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nbsp“稳字当头…”孤穆之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指尖在冰冷的紫檀扶手上轻轻叩击了两下,发出“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议事厅里异常清晰。他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平静水面骤然掷入巨石,目光瞬间变得无比锐利,直刺人心:“周掌道老成谋国之言,自有其理。不过,”他身体微微前倾,那股无形的威压陡然增强,“本官昨日翻阅旧卷,偶见一桩弹劾案,细究之下,发觉其与漕运似有千丝万缕之关联,今日正欲请诸位同僚一同参详,辨明其中蹊跷。”
nbsp他拿起案头那份早已备好的卷宗——正是昨日那份弹劾五城
第4章 都察风雷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