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6章 解缙快要崩溃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前世学史时目睹蛮夷肆意妄为,致使我中原王朝覆灭,何其痛心?

    nbsp要知道,那些蛮夷虽是闭关锁国的极端代表。

    nbsp但追溯根源,禁海政策始于朱元璋时期。

    nbsp后世学者早已详尽剖析过这一因果关系。

    nbsp闭关锁国对大明而言毫无益处,反而会让军事和国家实力大幅削弱。

    nbsp按朱元璋早先的想法,大明强盛时即便完全禁海,脱离国际交流,也无妨。

    nbsp但为何不趁机充分利用大明的鼎盛时期,主动出击,获取更多利益?何必等大明衰落,只能眼睁睁看着别国势力在眼前嚣张?

    nbsp胡大老爷轻描淡写地阐述了他对禁海令的看法,尤其对禁海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得条理清晰,让朱元璋感到不安。

    nbsp胡大老爷并非空谈,而是有依据地推理,只是结果令人不寒而栗。

    nbsp尽管胡大老爷的话很有道理,朱元璋内心还是犹豫。

    nbsp毕竟禁海令实施多年,似乎成效不错,是否该废除?

    nbsp()

    nbsp

    nbsp朱元璋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nbsp禁海令是他亲自制定的“皇明实录”中的“祖训”,打算让后世子孙遵守。

    nbsp当年编写“皇明实录”时,他反复推敲,字字谨慎。

    nbsp他在外人面前虽雷厉风行,但内心深处对名誉和颜面并非全然不在意。

    nbsp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名声十分在意,既不想损害家族基业,也不想有损祖先脸面。

    nbsp他非常重视自己制定的祖训,但胡大老爷的一番话让他觉得处处有问题。

    nbsp难道真的要废除禁海令吗?这样似乎显得自己很无能。

    nbsp朱元璋犹豫地问胡惟庸:“惟庸,你是说真的要取消禁海令?”胡惟庸听后立刻警觉起来,这问题问得可太敏感了。

    nbsp这种涉及国家政策的事,他这样的臣子本不该轻易发表意见,只是提建议还行。

    nbsp但要是乱说话,出了差错岂不是自找麻烦?想到这里,胡惟庸严肃地说:“此乃朝廷大事,我不过是一介小官,学识浅薄,怎能妄加评论?陛下您来定夺吧。

    nbsp”

    nbsp朱元璋听完几乎笑出来,这不是刚才还在滔滔不绝地分析吗?现在装起糊涂来了?真是事到临头就缩回去。

    nbsp看着胡惟庸低头不语的样子,朱元璋无奈极了,这家伙最近怎么越来越谨慎了?

    nbsp胡大老爷行事谨慎,丝毫不触碰任何禁忌,这让朱元璋颇为满意。

    nbsp这种低调的态度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

    nbsp若有人上来就对朝廷事务指手画脚,朱元璋反而会怀疑其用心。

    nbsp像胡惟庸这样提出建议后静候皇帝决策的做法,才是他理想中的臣子。

    nbsp朱元璋身为久经沙场的皇帝,自然不会否定胡惟庸符合他心意的行为。

    nbsp于是他直接转向今日召见胡惟庸的真实意图。

    nbsp“胡爱卿,既然你不急着谈论禁海之事,那此事我们日后慢慢商议。

    nbsp顺便听听其他人意见,毕竟兼听则明,不可草率决定。

    nbsp”

    nbsp“不过,我今日找你来还有另一事相求。

    nbsp作为本届科举主考官,你的工作让我很满意。

    nbsp接下来的殿试,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帮忙拟定一个合适的考题。

    nbsp”

    nbsp朱元璋语气十分恭敬,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nbsp胡惟庸在科举中的表现确实亮眼,至少选拔出的人才符合他的期待。

    nbsp他很想看看那些在胡惟庸设计的难题中胜出的人才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nbsp正因为胡惟庸前期工作做得好,朱元璋更不愿殿试出现差池,毁了这次选贤任能的机会。

    nbsp这下朱元璋得让胡大老爷帮忙了。

    nbsp胡大老爷听了这话,倒没惊慌。

    nbsp这事其实很简单。

    nbsp一般来说,殿试题目皇帝都会和不少大臣商量。

    nbsp所以这并不算犯忌。

    nbsp想到这里,胡大老爷正准备说话时,突然心中一动,笑着说道:“陛下,我忽然想到个主意,虽然不知道行不行,但挺有趣的!”

    nbsp朱元璋一听就笑了,指着胡惟庸笑道:“你这家伙又想出什么歪招折腾士子了吧?你的促狭脾气能不能改改?算了,你说说看吧,咱们先听听!”

    nbsp胡大老爷被朱元璋这样说,也没觉得过分,嘿嘿一笑后,朗声说道:“陛下,我们刚才不是在讨论禁海的事吗?不如就拿禁海的利弊做题目,让士子们分析利弊、畅所欲言如何?”

    nbsp“如果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不仅能展现他们的能力,还能看出他们的品性。

    nbsp”

    nbsp“但如果只是空洞的华丽辞藻,满篇歌功颂德、溜须拍马,这种人尽早淘汰。

    nbsp”

    nbsp“当然,如果连自己的想法都提不出,只会随波逐流或者照搬经史典籍,这样的人也不合适。

    nbsp”

    nbsp“毕竟,这些人将来是要当官的!”

    nbsp“于大明朝而言,阿谀奉承之人日后可能难以驾驭;人云亦云者更是误国的庸才。

    nbsp”

    nbsp“唯有那些能提出真知灼见、务实肯干之人,才是陛下需要的人才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朱元璋越听越觉得找胡大老爷来是对的。

    nbsp这件事确实很有道理。

    nbsp至少在朱元璋看来,既能了解别人对禁海的看法。

    nbsp胡大老爷堪称兼听则明的典范。

    nbsp不过,正如他刚才所言,也得看看士子们的品性如何。

    nbsp不错,挺好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nbsp正好饭点到了,朱元璋便邀请胡大老爷共进午膳,这次准备的是红薯宴。

    nbsp按照惯例,会试结果公布后约一周就是殿试。

    nbsp本届考生无论住在客栈还是在家,都在全力备考。

第126章 解缙快要崩溃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