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章 坐等杨宪倒霉就是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元璋出身寒微,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大不相同。

    nbsp毕竟,以往的皇帝,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也大多出身高门大户。

    nbsp唯独朱元璋,出身之卑微,甚至难以用“草根”形容,或许“尘埃出身”更为贴切。

    nbsp他挨过饿、吃过苦、杀过人、上过当、当过和尚……

    nbsp一路走来,既有贵人扶持、气运加身,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坚持不懈与努力奋斗。

    nbsp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不仅能够读懂臣子们那弯弯绕绕的奏折,从中分析出他们的真实意图,还能写出一手端正的书法。

    nbsp这对一个曾经大字不识的人来说,全靠他后天的努力。

    nbsp也正因如此,文臣们眼中朱元璋的君主思维,与他自身的固有想法截然不同。

    nbsp眼前的情况,朱元璋听完杨宪的话,只扫了一眼,就发现站出来的都是江南的官员。

    nbsp单凭这一点,杨宪弹劾胡惟庸一事,可信度立马就打了对折。

    nbsp摆明了就是江南准备对淮西人动手。

    nbsp党争这种事,本来就少不了添油加醋的戏码。

    nbsp与此同时,科举这件事,朱元璋虽然重视,但在他心中的实际意义,和杨宪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nbsp什么选拔人才的大典、什么为国举才的庄严……

    nbsp都是!

    nbsp老朱只想找些能干的“长工”,来给朱家卖命。

    nbsp科举在他眼里,不过是个挑“长工”的考试,没啥特别的。

    nbsp要是别的方式能更好地挑“长工”,说不定朱元璋一脚就把科举踢开了。

    nbsp以往科举选出来的那些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确确实实让朱元璋失望透顶。

    nbsp要知道,历史上朱元璋可是停了好几届科举的。

    nbsp对别的皇帝来说,科举意味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

    nbsp但朴实的朱重八觉得,没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啥用?

    nbsp还是别浪费银子了。

    nbsp偏偏赶巧不巧,胡惟庸这个怪人冒了出来。

    nbsp一番忽悠,把自己那些歪心思的题目,说成了选拔士子的灵丹妙药。

    nbsp一条条、一桩桩地掰着手指给朱元璋算得明明白白。

    nbsp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那些虚名更对朱元璋的胃口。

    nbsp真正让朱元璋决定支持胡惟庸的原因,是他后来真的按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

    nbsp还别说,按照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的说法,还真就对得上号。

    nbsp破题思路是“不知道、诚信”的,果然就是憨厚、老实的人。

    nbsp破题思路是“杂书”的,还真是游历多年或者喜欢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nbsp破题思路是“四书五经”的,那都是把经典读得滚瓜烂熟的好苗子。

    nbsp得,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了。

    nbsp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稳得不能再稳。

    nbsp毕竟,说到底,科举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

    nbsp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对现状还算满意,杨宪一个长工突然跳出来指手画脚,凭啥?

    nbsp朱元璋心里虽然不痛快,但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端倪。

    nbsp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nbsp李善长笑也正常。

    nbsp因为上门退婚那件事,他和胡惟庸已经彻底决裂了。

    nbsp胡惟庸辞去丞相之位,闭门不出,实际上已经主动与淮西那帮老兄弟划清了界限。

    nbsp如今的胡惟庸,虽然与淮西一派还有些旧情,但实质上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

    nbsp要硬说胡惟庸是谁的人,那只能是朱元璋的人。

    nbsp没错,胡惟庸现在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折腾成了“孤臣”!

    nbsp这种人看起来孤立无援、形单影只,可实际上呢?

    nbsp得罪他就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nbsp老对手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李善长不笑才怪。

    nbsp李善长在笑,刘基刘伯温却满脸担忧。

    nbsp他是朝中少数几个看透局势的人。

    nbsp他也发现了胡惟庸如今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nbsp所以,刘伯温很清楚,杨宪这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nbsp因为,如今的胡惟庸不结党、不营私、不揽权、不贪财,低调得几乎不像是一个曾经位高权重的人。

    nbsp要不是今天的事情牵扯到他,朝中还有几个人能想起他?

    nbsp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犹豫地把他叫了出来。

    nbsp结果,无论外面怎么议论,至少在朱元璋眼里,胡惟庸的差事办得非常漂亮。

    nbsp这说明什么?

    nbsp这说明胡惟庸才是真正得到皇上信任的人。

    nbsp而杨宪呢?

    nbsp当上右丞相后,在一声声“杨相”的恭维中,飘了。

    nbsp这次竟然没跟自己商量,就直接在朝堂上发动了。

    nbsp呵呵,让杨宪碰碰壁,冷静一下,或许也不是坏事。

    nbsp毕竟是当过朱元璋军师的人,事情的走向完全符合刘伯温的预料。

    nbsp朱元璋压根没怎么搭理杨宪和站出来的那些人,咂咂嘴,甚至没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冲着一旁的宋利摆摆手,便直接宣布退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杨宪傻了。

    nbsp这算什么事啊?

    nbsp161

    nbsp杨宪心中愈发不满,难道他这个右丞相就如此不受重视,连个回应都没有?

    nbsp此刻,他的目光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胡惟庸或淮西派系身上。

    nbsp对于杨宪而言,这一战关乎他的地位、权力与声望,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nbsp下朝后,杨宪面色阴沉,立刻着手安排。

第30章 坐等杨宪倒霉就是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