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作死十族方孝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张某也是如此认为!咱们这些微末之光,还是别去与皓月争辉了!”
nbsp“哈哈,段某也是这么想的,遇到这等大才,甘当萤火之光也未尝不可,输了是常理,赢了反而不正常!”
nbsp……
nbsp不得不说,这两位学子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nbsp这胡惟庸,绝对是个大才子。
nbsp此时,胡惟庸已经写完了上半阙。
nbsp那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让一众学子仿佛看到了史书中那些文臣武将逐渐凋零的景象。
nbsp方孝儒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
nbsp他博览群书,四书五经、史书典籍无一不读,但正因为读得多,他才更清楚自己与这位“落榜老考生”的差距。
nbsp这首词,光是诵读便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慷慨悲壮,更遑论其深意。
nbsp胡惟庸此时也颇为感慨。
nbsp来到这个世界,见到了许多曾在历史书上才能见到的“名人”,他对这首词的感悟愈发深刻,笔下的文字也愈发激昂。
nbsp“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nbsp随着方孝儒大声诵读出这最后一句,满场学子仿佛醉酒一般,满脸通红、双目赤热地看向胡惟庸。
nbsp然而,胡惟庸却随手将笔一扔,擦了擦手,笑着问道:“诸位,在下这首词如何?”
nbsp这番气度,远非眼前这些尚未踏入官场的毛头小子所能比拟。
nbsp也不知道是谁胆子这么大,直接大声问道:“这位兄台的词作让我们自叹不如,敢问尊姓大名?”
nbsp胡惟庸听了,微微一笑,眼睛转了转,笑着回答:“在下姓陈,名近南,陈近南是也!”
nbsp(本章完)
nbsp胡惟庸深谙处世之道,虽然玩闹无妨,但绝不和朱元璋开玩笑。
nbsp他如今的身份是恩科的主考官。
nbsp今天遇上一群应科举子的诗会也就罢了。
nbsp若是写了一首词,还留下自己的名字,岂不是给了这些士子结交主考的机会?
nbsp到时候有些事情可就说不清了。
nbsp于是,他干脆给自己套了个假名。
nbsp刚刚站在一旁,比方孝儒还激动的那个在胡惟庸看来最有文采的年轻士子,向胡惟庸深深一揖。
nbsp“陈兄,解缙今天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弟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也感谢陈兄让我今天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名士风采!”
nbsp胡惟庸一听这名字,顿时愣住了。
nbsp解缙?
nbsp他就说嘛!
nbsp自己随便出来走走,竟然遇上个文采出众的,还以为大明的学子水平真这么高呢。
nbsp如今一看,原来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
nbsp这就完全能理解了!
nbsp整个大明二百七十年间,真正被史书记载为才子的只有三人。
nbsp第一个就是眼前这个满脸敬佩的解缙。
nbsp第二个是徐渭,字文长。
nbsp而第三个嘛,巧了,正是今天胡惟庸“写”的这首《临江仙》的原作者,杨慎!
nbsp今天可真是有意思,用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大作,折服了另一位明朝三大才子解缙。
nbsp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神奇。
nbsp和谢榛客气了两句后,胡惟庸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nbsp“解老弟是应天人士吗?”
nbsp“不然,为什么明明带着异地口音,却在应天府参加考试?”
nbsp这一问,其实也是胡惟庸有些好奇。
nbsp因为不同于方孝孺,方孝孺是宋濂的,他出现在应天府很正常。
nbsp但胡惟庸清楚地记得,解缙应该是江西人才对。
nbsp一个江西人为何会来到应天府参加科举呢?应天府的考试难度,明显比江西高出一截。
nbsp胡惟庸心中暗想,这或许是他进一步确认此解缙是否就是彼解缙的机会。
nbsp解缙对此并未多想,毕竟这种疑问也算寻常。
nbsp谁会放着相对轻松的江西不考,偏偏跑来应天府与天下英才一较高下呢?
nbsp“实不相瞒,陈兄,小弟虽是江西人,但因家父在外为官,我便随家父一同离开了家乡。”解缙坦然答道。
nbsp“这次科考,不过是家父逼着我前来,算是一次试水罢了。”
nbsp“家父与我都没指望这次能金榜题名,只是想借此了解科考的特殊之处。”
nbsp胡惟庸听后,兴趣顿生。
nbsp原来还有这样的想法!他不禁感叹,如今的人竟如此有远见,居然懂得提前体验考场氛围。
nbsp胡惟庸毫不掩饰地竖起大拇指,赞道:“令尊此举确实高明!”
nbsp被胡惟庸这么一夸,解缙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nbsp他虽被世人称为“狂生”,实则并非狂妄,而是骨子里带着一股傲气。
nbsp但凡遇到才学、本事高于他的人,他都会心悦诚服。
nbsp解缙笑了笑,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解释道:“其实,家父的用意我明白。”
nbsp“家父认为,若我在老家参考,一旦认真考试,必定能金榜题名。”
nbsp“但我年纪尚轻,心性未定,若骤然进入官场,恐怕会因志得意满而惹出大祸。”
nbsp“所以,家父干脆让我再磨炼几年,稳一稳性子。”
nbsp胡惟庸听完,沉默片刻,随后再次竖起大拇指,心中暗叹:知子莫若父,解缙的父亲果然将他的性子摸得一清二楚。
nbsp解缙在洪武年间便早早成名,早早中举,但真正踏入官场却是在永乐年间。
nbsp然而,他在永乐朝也没能安稳几年,最终落得下狱惨死的结局。
nbsp如今看来,他不过是聪明过头、才情外溢,却对世事了解不足,自以为能掌控一切,最终翻车的神童罢了。
nbsp不过,这些事尚未发生。
nbsp眼前的解缙,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还未经历那些风云变幻。
喜欢。
第24章 作死十族方孝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