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后一道考题[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之前的那些?
nbsp勉强算是热身吧!
nbsp不然,怎么叫童子试呢?
nbsp说到底,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把戏罢了!
nbsp乡试结束之后,还有更为艰难的会试与殿试等待着士子们。
nbsp古时想要金榜题名,其难度远超想象。
nbsp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读书人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nbsp毕竟,在他们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nbsp若想改变命运,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唯有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
nbsp今年朝廷突然开设恩科,士子们心知肚明,此次录取人数可能会超出以往。
nbsp谁能轻易放弃这样一个机会呢?于是,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对科举抱有一丝期待的人都参与了进来。
nbsp此时,众多官职正急需人才填补空缺。
nbsp别说会试和殿试,就是在乡试中获得举人资格,也能大大增加入仕的可能性。
nbsp明朝初期,江南地区的士子最为兴盛。
nbsp这里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人们富裕起来后便渴望让子女冲破原有阶层的束缚,迈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
nbsp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科举是最可靠、最稳定的人生路径。
nbsp因此,当江南考场迎来开考之日时,考场外早已人山人海。
nbsp士子们背着包裹依次通过严格的检查程序后排队入场。
nbsp每逢科考,总会有舞弊行为被发现,为了杜绝此类现象,考场门口的检查工作十分严格。
nbsp馒头需要掰开查看;毛笔要拧开笔头检查;铺盖也要拆开检查……可以说,但凡有可能藏匿物品的地方,士子们都必须配合守门兵丁逐一检查。
nbsp即便有人心中不满,看到周围人都规规矩矩地接受检查,也不得不压下怨气。
nbsp一旦违反规定,轻则被驱逐出考场,重则断送未来所有参加科举的机会,甚至让人萌生跳河轻生的念头。
nbsp好不容易携带各种零碎物品进入考场后,接下来还得抽签分配到各自的号间。
nbsp这些号间不过是些极为简陋的小房间,里面仅摆放着两块木板。
nbsp刚进入时,考生需清理木板并取出一块嵌入墙上的榫卯中固定好,这样便能形成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nbsp到了夜晚,则将木板重新装回原位,当作床铺使用,并盖上自带的衣物或铺盖度过一夜。
nbsp几千人聚集一处,数日间的饮食起居全都在此进行,那厕所内的景象自然可想而知。
nbsp挨近厕所的监考房间,简直就是倒了霉运。
nbsp这便是运气不佳的表现。
nbsp还不算最糟,不过就是气味难闻罢了,咬咬牙坚持一下,还是可以继续考试的。
nbsp然而有些人,身体素质较差,连续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再加上冷风吹袭,立刻头晕目眩,甚至病重不起。
nbsp要知道,考场一旦开启,大门便会紧闭。
nbsp没有圣旨下达,任何人不得进出,这是铁律。
nbsp因此,一旦在考场内生病,那就只能听天由命。
nbsp这才是考场中最大的隐患。
nbsp好在如今凡是前来考试的人,老师们都反复提醒考试中的注意事项,并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
nbsp比如炒米这种东西,虽然并非江南地区的主食,但由于易于保存,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泡水,很多有经验的考生都会带一袋进去。
nbsp而条件稍好的考生,还会带上一个小型炉子,既能取暖又能煮热食,为自己的体力续航。
nbsp不过,能带进考场的炉子也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必须由专门工匠按规矩打造,否则一律没收。
nbsp待所有考生陆续进入考场,清点完人数后,大门终于关闭。
nbsp但此时还未开始考试。
nbsp发放试卷还需等待良辰吉时!
nbsp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各省考生的考试时间一致。
nbsp同时,也让巡考官员有机会巡视一番,观察考生的状态,对于那些神情紧张、脸色苍白的考生,他们会格外留意。
nbsp毕竟,若有人不幸在考场内去世,对他们来说也是麻烦事。
nbsp聪明的考生此刻已闭目养神。
nbsp比起清晨站在考场外排队入场的辛苦,不如养足精神,静候考试开始。
nbsp待一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
nbsp主考将考卷交给考官查验后,撕开封条开始分发。
nbsp考生们也瞬间兴奋起来,立即接过试卷仔细检查。
nbsp毕竟,他们早已经历过多次模拟考试。
nbsp通过试卷的一瞥,他们大致就能判断出此次考试的难度。
nbsp果然,当试卷拿到手中时,众人一看,便舒了一口气。
nbsp行,安分守己、平稳有序!
nbsp看起来并不算太难,不过是县试罢了,只是科举路上的小门槛而已。
nbsp然而,当大家翻到最后一题时,全都愣住了!
nbsp靠,这是什么玩意儿?
nbsp这是啥题目?
nbsp更准确地说,这也能称作考题?
nbsp........
nbsp
nbsp最后一题是一道策论题。
nbsp题目很简单,只有一个符号。
nbsp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意思也很简单,让考生围绕这个题目写一篇策论。
nbsp我的天,看到这题目,不少人第一反应不是破口大骂,而是急忙找人。
nbsp这肯定是试卷印错了,不然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题目?
nbsp这还不赶紧找巡考官?
nbsp不过,这时不仅考生懵了,连那些之前没见过试卷内容的考官们也傻眼了。
nbsp单字题他们倒是见过。
nbsp甚至在读书时,就有不少老师爱用单字题来戏弄学生。
nbsp不过,这通常是在经义题里。
nbsp比如“二”,这就是最经典的单字题。
nbsp要是学生要解答这类题,按照常规思路,首先要回想起书里哪里提到过“二”。
nbsp接着结合上下文,明确这个字在此处的意义,最后再就此展开论述。
&nbs
第9章 最后一道考题[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