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为明德学堂教则作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王守仁略显兴奋:"有一件事令臣印象深刻。在浙江一处学堂,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一种改良版水车,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灌溉效率。当地官员告诉臣,明德学堂的学生不仅能协助处理政务,还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对地方发展助益良多。"

    朱雄英听后龙颜大悦:"这正是我们推行实学教育的目的啊!知识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造福百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国识字率显着提高,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一些地方官员惊喜地发现,有了明德学堂的支持,地方治理变得更加顺畅,百姓也更加开明进取。

    一次朝会上,礼部尚书汇报了一项可喜的变化:"陛下,据统计,自明德学堂设立以来,全国讼案数量减少了近两成。这主要是因为民众识字率提高,能够理解法律条文,减少了因误解引发的纠纷。"

    朱雄英深感欣慰:"教育的力量,果然超乎想象。继续推进,朕希望有朝一日,我大明的每个百姓都能认字读书,明理懂法。"

    教育改革两年后,朱雄英又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扩大女子教育。他下令在明德学堂内设立女子班,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家政技能,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

    "女子教育兴则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则国家昌盛。"朱雄英在诏书中这样写道,"况且,我大明不乏才女巾帼,何必拘泥于旧俗,埋没人才?"

    这一决定在保守派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朱雄英坚持己见。他在与大臣讨论时指出:"你们想想,若母亲有知识,教导子女时岂不更加得心应手?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便是母亲,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女子教育何尝不是国家大事?"

    这番话让许多大臣沉默不语,深思良久。

    明仁宗三年,全国明德学堂已超过五百所,在校学生近十万人。朱雄英在奉天殿接见了一批明德学堂的优秀学生,其中既有来自官宦之家的子弟,也有农家和匠人的孩子。

    "你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的,朕为你们感到骄傲。"朱雄英勉励道,"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成后为国家和百姓服务,不负时代所托。"

    一位来自山东农家的学生鼓起勇气问道:"陛下,我在学堂学到了许多农业知识,想回乡改良家乡的耕作方式,不知是否妥当?"

    朱雄英欣然答道:"非常好!学以致用,正是教育的真谛。朕希望看到更多像你这样的人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夜深人静时,朱雄英独自在宫中批阅奏章,不时停下来看一看窗外的星空。他知道,教育的成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积累。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大明的未来必将因这场教育变革而更加光明。

    "兴教育才能兴国家。"朱雄英轻声自语,"这是一项百年大计,需要持之以恒。"

第137章 为明德学堂教则作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