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 科举改革,人才辈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千。他知道,大明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要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更多的人才。而且,朱棣的问题也需要长久之计。祖父临终前的嘱托言犹在耳:"特别是朱棣,此人雄才大略,野心不小。你既不可放纵其僭越,又不可过度压制。"

    明仁宗元年春,京城内外一片繁忙景象。无数身着长袍的读书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准备参加这次特殊的科举考试。与往届不同,此次科举除了传统的经学文章外,还增加了农学、算学、机械设计等实用科目的考核,这在大明历史上尚属首次。

    "听说了吗?这次科举考农桑之法、水利之术,甚至还有机械设计呢!"一位年轻考生兴奋地对同伴说道。

    "是啊,我特意研习了《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就为了这次考试。"另一位书生回应道,眼中满是期待。

    考场外,人头攒动。比起往年,此次科举的参考人数几乎翻了一倍,创下历史新高。许多平日专注实学而不擅八股文的读书人,也纷纷前来赶考,希望能借此机会步入仕途,施展才华。

    朱雄英站在皇宫高处,远眺着考场方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次科举改革是他登基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教育变革,目的就是选拔出真正有实才实学的人才,为大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陛下,科场已设置完毕,明日便可开考。"礼部尚书恭敬地汇报道。

    朱雄英点点头:"此次考试意义非凡,各环节务必严密,不容有失。"

    "陛下放心,臣已多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只是..."礼部尚书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但说无妨。"朱雄英鼓励道。

    "只是有些大臣担忧,此举是否有违祖制?科举取士向来以经学为重,如今突然增加这么多实用科目,恐怕会引起争议。"

    朱雄英微微一笑:"朕理解他们的顾虑。但大明要强盛,既需通晓经典的儒臣,也需精通实学的能臣。祖父在世时常说,治国如同铸剑,需要各种金属的调和。这次改革不是废除传统,而是丰富和完善。"

    礼部尚书恍然大悟,深深一躬:"陛下高见,臣受教了。"

    第二天清晨,科举正式开始。考生们鱼贯进入考场,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初试。他们需先完成传统的四书五经考题,再回答实用学科的问题,最后还要提交一份设计方案,可以是农具改良、水利工程或机械设计等。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随即展开。朱雄英打破惯例,亲自参与阅卷,尤其关注实用科目的答卷。

    "这份答卷很有见地!"朱雄英拿着一份关于水利系统设计的答卷,赞叹道,"作者不仅通晓水利原理,还考虑到了地形、气候、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的系统既实用又经济。"

    阅卷官看了看考生信息:"此人名叫王守仁,浙江绍兴人,年仅二十出头。"

第127章 科举改革,人才辈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