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满是自豪[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武要把两个姐姐先送回矿上,再和香云一块,去刘桥香云爸妈家。
今天起的早,就怕赶路时太阳大。
到矿上时,早上8点多。
孩子们放暑假了,不过这会儿也不在家,满矿上跑着玩呢。
这年头的孩子好养活,都是散养。
两三岁会走路,就让大的带着小的到处跑着玩。
到吃饭的时候,站村口喊几嗓子,孩子们就自己跑回来吃饭了,吃完饭又跑没影了。
大人可省心了。
要不怎么总有老人说,多生几个孩子就是多添几双筷子的事呢。
那年代真是这样的。
搁后来可不行了。
尤其是城市化里,城里人互相都不认识,也就不能信任。
孩子一会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
而且路上车多,到处都是危险。
这都是小事,主要是后来孩子注重教育,在教育上的开销,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花个几百万是常事,就全靠夫妻俩那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撑着,还得供房子赡养老人。
那压力不是老一辈的人能想象的。
这年代虽然穷,但穷的稳定,相比于后世,还真没什么压力。
而且说句扎心窝子的话,这年头对孩子不重视,为什么有些家庭,动不动就生七个八个的。
这得结合着当时的生活环境来看。
以前把孩子养成年的概率,是很低的。
尤其是小时候,医疗本身就落后,又因为穷,生了病也没钱往大医院跑,孩子没了就没了。
除此之外,淹死的、摔死的、各种意外没的,比比皆是。
要是不多生,很可能几场意外,孩子就全没了。
前世王武同村的一个人,家里八个孩子,最后养成年的就只有三个。
其中在两年的时间,同一条河里,淹死了三个。
总结来说,那年头“抗风险能力”,实在过于弱,只能通过多生多养,来抗风险。
但到后世,有些固执的老人,依然秉承着完全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思想生活,根本就不理解年轻一代的压力,就会给子女带来很深的折磨。
多说一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纪初期,这阶段孩子被“拐卖”的人数,是最多的。
就是因为父母不在旁边看着,让孩子自己跑着玩,给了那些人可乘之机。
重活这一世,王武对哥哥们留下的八个孩子,可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要死要活全凭孩子自己造化。
他不仅要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努力去托举孩子们。
他自己淋过雨,不会再让孩子们去淋一遍。
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不过是无能的父母,给自己找的开脱借口。
人家几辈人的资源,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你让自己孩子光屁股去跟人家竞争,怎么去竞争?
要说社会是公平的,资源是平等的,说这话没毛病,过成什么样全凭自己造化,过不好也别有什么怨言。
可怎么可能呢。
挣钱的行业都有高门槛,没人脉没资源没学历,挤破头皮也进不去。
低门槛的行业,都他妈是别人捡剩下的,累死累活还挣不到钱,只能勉强糊口。
回到家。
三个姐姐在大姐胡秀娟家的堂屋,坐着做针线活打发时间呢,说说笑笑的聊着天。
看到王武他们回来,三个姐姐高兴坏了,赶忙放下手头的活,迎了出来。
“你们回来了。”
“香云也来了。”
“快,屋里坐着凉快去,我去给你们打水,洗把脸。”
“我给你们倒茶去。”
三个姐姐把车上的行李帮忙拿下来,招呼几人道。
“姐,你们歇着,别忙活了,我们自己来。”
第186章 满是自豪[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