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雍一小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三章 可堪一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小说]https://m.bai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败的太快,没给王镡施展的机会,之后就作罢了。

    但既然早有一统天下之志,王镡经营并州之时就知道,迟早都要逐鹿中原,王镡焉能不留意中原的各处兵道?

    雒阳八关自是被他探到不能再熟。甚至连大河都考察过,以备必要之时。

    别奇怪,历经秦朝、豫国,就已疏通了大河,将关中的粮食经大河运至朔方郡等边地。同时将关东、江南的物资经过大河,运至雒阳、长安。

    也是那时,王镡便有了打造船只,组建水军的打算。

    但当时唐国会水的士兵少,没有建造水军的基础,只能暂且搁置。

    倒是让匠作院在关中、弘农郡好好地考察了一番。

    当时懂得水利的李珏就在匠作院任主事,王镡自然不会放过薅专业人士羊毛的机会。恰值连战连捷,王镡正是如日中天,威信一时无两之时,李珏自然不负所托。

    而他直言,伊水东端尚可,也就是自陆浑县到龙门镇这一段,行船无虞。

    但自陆浑县到熊耳山,特别是流经熊耳山的这一段,以船运兵绝非易事。

    倒非不可能,而是划不来。

    只因伊水深浅不一,浅处水深不足半丈,根本行不得大船。而船稍大些便会搁浅,是以只多行些小船,无论行军还是运粮都得不偿失,还不如走陆道。

    再则,熊耳山与龙门山相交之处,也就是临近陆浑县这一段,水流甚是湍急,且水还极深,足有七八丈。而再长也无这般长的船橹,故而收不住势,更转不得向,只能任船随波逐流。

    但因行不得大船,是以船只能为轻舟,自然是越行越快。而恰好两岸皆为怪石峭壁,无一处浅滩,是以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

    当时的王镡也只是可有可无,倒也说不上失望。

    之后也是凑巧,有一次王镡在匠作院里面闲逛,就碰到林木森正在做船模。这是一种王镡在现在这个时代没见过的船,是由艨艟小舰改良的千里船.

    这就令王镡欣喜若狂,所谓千里船,其实就是不用槁、不用橹的木轮船。无论是控制方向还是速度,皆用桨轮。

    说直白些,便是渭水湍急,船卒还不会将轮子倒着踩吗?

    也是那时,王镡便留了意。之后平定幽国之后,王镡便从降军中挑了些会造船的匠人,并会水战的兵将,让王镗带到了关中。

    本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没想到去年时,竟真就用上了?

    唐军占了冀州,与豫国隔大河相望,在大河入海口,又与沂国相对。当时王镡就想过,遣奇兵由潼关登船,经大河东下,突袭沂国平原郡。

    说干就干,王镡随后就委任张松奇为水军都督,负造船、操练水军事宜。

    听着好不奇怪,张松奇出身关中良家子,何处习来的水战之法?

    莫忘了雍国虽然地处关中,可还有个巴蜀、汉中呢,大河、江水的西段可都在雍国境内呢。雍明帝亲政时,张松奇才是个校尉,麾下只领一千兵马。

    之后战豫国,败荆国,堪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名声渐渐响亮,继而平步青云。

    再之后,张松奇虽也在北方边地领兵,屡破獯鬻,但大多数的时间,张松奇都在关中、巴蜀领军。可以说他这名将之

    名,百分之八十都是从豫国、荆国刷来的。直到离石塞大败之后,张松奇才彻底从军中转为文官。

    张松奇对水战还真就不陌生。

    如此,便是将不缺,兵也不缺,造船的工匠更是不缺。

    若非猛火油弹不足,说不定张松奇就驾船队,与沂国在平原郡决一高下了。

    虽未成行,但船却造了不少,更是将水军提上了日程。

    兵虽不多,也就一营,且多为幽国降军。但王镡出了名的爱兵如子,更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是以这伙幽国降卒待遇极优,月饷是步卒整整两倍。

    谁让人家登船不晕,下水不呛。

    再加上张松奇御下有道,恩威并施,虽不到一年,却练得颇有起色。

    所以这一次决定反攻之际,王镡便决定拉出来遛一遛,看是否可堪一用……

第四百七十三章 可堪一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